好的,我帮你改写一遍这篇文章,保持原意,同时增加一些细节和描述,字数也控制在原文左右。
---
众所周知,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古老且国祚最长的朝代之一。它的兴起始于灭商之战,但令人唏嘘的是,最终却被自己分封出去的众多诸侯国所灭亡。这其中的原因,耐人寻味。
先从周朝建立之初谈起。周朝的立身根基是西伯侯姬昌,后来他的儿子武王姬发励精图治,逐步在关中地区集结起一支精锐部队,史称“西六师”。在古代,一个师约有三千人左右,换句话说,这支不到两万人的部队,就是周朝崛起的基石。这与努尔哈赤早期建立的八旗铁骑十分相似——他们都是当时最为凶悍的军队。正是依靠这支铁军,武王姬发最终推翻了商朝的统治。
武王之后,西周的两位君主周成王和周康王都是贤明的统治者。一般来说,一个朝代刚刚兴起时,前几代国君往往都能体会创业的艰辛,因此勤勉治理。周成王和周康王也是如此,他们兢兢业业,致力于巩固西周的权威。为了防范东方蛮族的威胁以及监控商朝残余势力,他们组建了成周八师。也就是说,当时周王室直接统帅的军队已扩充到十四个师,总人数超过四万人。这些士兵都是经过多次战斗锤炼的精锐,是当时横扫天下的重要军事力量。
展开剩余76%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,类似于现代企业中的“母公司”与众多“分公司”的关系。起初,母公司实力强大,财力雄厚,而各分公司则处于创业阶段,实力薄弱,因此分公司必须依赖母公司的管理和资源支持来维持稳定。与此同时,那些被分封的诸侯多是有功臣子或王室子弟,亲缘关系紧密,感情融洽。初期王室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和谐,但随着时间推移,这份亲密感逐渐淡化。
第一个危机出现在西六师覆灭时。周康王之后的周昭王是一位充满野心的君主,他率领西六师南征楚国。第一次远征顺利,彰显了周王室的威严。但第二次远征时,楚国施展诡计,在西六师渡汉江时,船只全部发生故障,导致整支队伍惨遭溺亡,周昭王也未能幸免。这是一次极为严重的军事灾难——一支号称“八旗铁骑”的精锐部队竟然被水淹没,无论原因如何,西六师的覆灭对西周造成了巨大打击,许多经验丰富的老兵随之殒命。
第二个危机是成周八师的消亡。西六师覆灭后,周王室仅剩成周八师可依赖。继周昭王之后,周穆王同样志向远大,他手握成周八师,虽然失去了西六师,但军队人数依然可观,足以压制诸侯国,诸侯们对王室仍然畏惧有加。周穆王热衷于四处征战,极大扩展了周朝疆域,但长期征战让成周八师逐渐损耗殆尽。周穆王在位长达55年,持续的对外扩张对军队消耗极大。虽然后期有所补充,但军队战斗力已大不如前,远不能与成康之治时的军队相提并论。
到了周厉王时期,出现了一段颇有意味的故事。周厉王曾命令西六师和成周八师共同讨伐东方蛮夷噩鄂侯,但部队遭遇惨败,不得不依靠执政大臣士武公的私人军队才最终取得胜利。这表明当时王室军队的战斗力已严重衰退,难以独当一面。周厉王虽然在历史上以暴君闻名,但仔细分析,他并非一味昏庸,而是想改革军队,恢复实力。其思路是继续推进分封制,重新理顺土地分配,清点王室可分封的土地资源。
然而,土地改革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,引发国人强烈不满。旧有贵族与大臣利用民变,将周厉王赶出京城,逼入深山老林。随后,周公旦与召公共同执政,史称“共和时代”,这一时期没有国君,许多人赞誉其为政治清明的时期,但实际上,王室的国力进一步削弱。王室资源大量流失,转移到贵族手中,贵族们逐渐瓜分王室财产,连曾经威震四方的西六师也被分崩离析。
继位的周宣王见镐京周围资源几乎被贵族掠夺一空,便转而经营东边的洛邑王畿。然而这不过是换汤不换药,贵族们无论王室迁移到哪里,都继续蚕食王室资源。周宣王后期连年征战,屡遭失败,成周八师也随之消亡。王室试图收回王畿资源,却遭到贵族强烈抵制,王室权威日渐衰微。
到了周幽王手中,周王室如同孤立无援的光杆司令。一场西戎入侵,周幽王被杀,彻底暴露了王室的无力。继任者周平王见镐京难以为继,毅然迁都洛阳,西周由此进入东周时代。周平王虽欲恢复王室权威,但能力平庸,诸侯各自为政,毫无归服之意。他死后,洛阳附近的王室机动部队“东八师”被诸侯瓜分殆尽。王室军队资源的流失,令周王室权力名存实亡。
总的来看,周王室如同一只肥羊,最终被逐渐壮大的诸侯们薅得精光。归根结底,周朝的兴盛与衰亡,均缘于分封制。王室的土地、军队和资源一点点被分割,而诸侯和贵族则借机扩张势力,最终耗尽了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基。后来历代王朝纷纷加强中央集权,正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,吸取了西周分封制衰败的惨痛教训。
---
需要我帮你做进一步润色或者扩展某部分吗?
发布于:天津市配配查-配配查官网-正规合法股票配资平台-股票配资理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