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绝对炸裂!复旦大学意大利籍天体物理学家科西莫·班比(Cosimo Bambi)教授刚刚提出一个无比疯狂,却又逻辑严密的建议,我们可以发射一个探测器进入黑洞,直接验证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。这篇论文发表在8月7日权威期刊《iScience》上。
◆ 01 我们为啥非要去“作”这个死?
因为黑洞是检验我们现有物理学大厦是否稳固的终极考场。
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地球上、在太阳系里都经受住了考验 。但黑洞那足以吞噬光线的极端引力,是理论的“奇点”,也是我们认知的“盲点”。
我们目前所有的观测,无论是引力波还是黑洞照片,都像是隔着一层厚厚的毛玻璃在看东西,总会受到宇宙尘埃、气体等复杂环境的干扰。
所以班比教授指出,只有把探测器送到黑洞旁边这个“最干净的实验室”里,我们才能回答三个终极问题:
1、黑洞到底长啥样?探测器可以像人造卫星环绕地球一样环绕黑洞,通过监测它一圈圈的飞行轨迹,我们就能以前所未有的精度绘制出黑洞周围的时空地图,看看它是否真的和爱因斯坦预言的一模一样。
2、“事件视界”真的存在吗?我们可以狠下心,让一个子探测器朝着黑洞坠落。它会像理论描述的那样,信号逐渐红移、最终消失在那个“有去无回”的视界上吗?还是会像某些新理论(如“模糊球”理论)预测的那样,撞上一个“表面”并瞬间毁灭?这将是关于宇宙“边界感”最刺激的实验。
3、物理定律在黑洞身边会“失灵”吗?探测器可以在极强引力场中进行原子实验,检验光速、精细结构常数等我们认为亘古不变的“宇宙法则”是否会悄然发生改变。任何微小的变化,都将引发物理学的一场革命。
◆ 02 这场“星际豪赌”的技术难题怎么破?
梦想很丰满,技术很骨感,我们要如何把探测器送到黑洞去?很难,但并非不可能!
第一步:就近找个黑洞
目前已知最近的黑洞GAIA-BH1,远在1560光年外,去那里简直是天方夜谭 。但班比教授估算,可能有一个未知黑洞就潜伏在我们附近,也许只有20-25光年远 。找到它,是整个任务的第一步,也是一场宇宙级的“寻宝游戏”。
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开发新的探测技术,例如通过引力微透镜效应,或探测孤立黑洞吸积星际介质时产生的微弱辐射。如果我们能在50光年内找到一个黑洞,这个任务在技术上就会变得可行。
第二步:造个星际飞筝
即使找到了中意的黑洞,要如何到达那里也是个大问题。传统的化学燃料火箭完全无法胜任,因为即使达到1/10光速,火箭的初始质量也将超过整个已知宇宙的质量。
班比教授看好的是纳米飞行器(Nanocraft):一个仅有1克重、集成了所有功能的芯片,被一张几平米大、比纸还薄的“光帆”拉着。在地球上,我们将建造一个巨大的激光阵列,用一束超强激光照射光帆,像吹动风筝一样,把它一路加速到光速的三分之一!
这个过程需要17分钟,加速距离5000万公里,约为日地距离的1/3,最大加速度将达到10000g,所以探测器本身必须极其坚固!
◆ 03 史诗级的挑战和百年孤独
当然,这事儿的难度也是史诗级的。
钱!激光阵列,用现在的技术造,大概要一万亿欧元。但好消息是,激光器的成本每4年就减半,30年后可能就降到“只要”10亿欧元,跟今天的大型空间任务差不多了。
刹车!怎么让一个以1/3光速飞行的探测器在黑洞旁边停下来,变成一个环绕的卫星?这是整个任务最最最关键、也最悬而未决的技术难题!
时间!这是一场献给未来的远征。20-25光年外的黑洞,飞过去要60-75年,数据传回来又要20-25年。从项目启动到我们收到第一张“明信片”,总共需要将近100年!
当然,要发射探测器去黑洞,挑战远远不止这些,我这里谈的只是最基本的原理。班比教授在论文中进行了详细讨论和论证,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下载原文看看。
班比教授也承认,这个想法听起来“真的很疯狂”,更像是“科幻小说”。但他同时指出,科学史上许多曾经被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最终都实现了。比如100年前,人们认为我们永远无法探测到引力波,现在每一周我们都能收到信号;50年前,人们认为拍到黑洞,照片时天方夜谭,如今我们已经拍到了两张。
所以这项向黑洞派遣探测器的提议,虽然在技术和资金上面临巨大挑战,但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激动人心的未来图景:直接进入宇宙中最神秘的天体进行探索,从而可能彻底改变我们对引力、时空和宇宙本身的理解。
参考文献:
1. Bambi, C. (2025). An interstellar mission to test astrophysical black holes. iScience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isci.2025.113142
2. Morgan, A. (2025, August 8). An Astrophysicist Wants To Send A Probe Straight Into A Black Hole. The Daily Galaxy.
配配查-配配查官网-正规合法股票配资平台-股票配资理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